7月19日,当贵阳民族大联欢广场的泼水狂欢水花飞溅时,一场“经济热浪”也在广场外围蓬勃涌动。
上午,距离泼水节开始还有很长时间,广场外围的通道已被几十家临时摊位占满。
“防水手机袋10元2个!水枪25一把!”刘摊主的吆喝声淹没在人流中。他面前的摊位上,堆满了手机防水袋、水枪、水盆,摊前不停有人问价扫码。“生意不错,不枉今天早早来占位置!”他一边补货,一边将客人购买的雨衣递出。
相邻的玩具摊主也是忙得满头大汗。她脚边堆着十几个空纸箱,囤积的200支水枪在开泼前已经卖去一大半。“平时一个月才卖几十支,今天估计待会儿还要补货!”她抹着汗笑道,“一会儿去把仓库积压的旧款水枪全部拿出来!”
而最吸引游客驻足的,是穿插其间、散发着浓郁贵州风情的非遗特色摊位,蜡染生花,刺绣摊位前,蓝白相间的蜡染布随风轻扬,银饰叮当,阳光下,錾刻好的银花闪闪发光,土陶古韵,不少追求生活美学的市民对这些充满手作温度的器皿爱不释手。
冰浆、蛋包洋芋、安顺裹卷,门口小吃区更是热闹非凡,地道的贵州特色美食成了俘获大批外地游客的“利器”。冰粉摊主老吴的摊位前排起长队,他和妻子一个盛冰粉,一个舀红糖,动作快出残影。“这会儿卖了100多碗出去,冰块快用完了,马上去补冰桶。”他高兴地说。
空气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蛋包洋芋在铁板上嗞嗞作响,金黄焦香,安顺裹卷的米皮薄透,包裹着酸辣爽口的馅料,现打的冰浆混合着新鲜水果和糯米,清凉解暑。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小姐捧着一份裹卷笑道:“又解馋又解暑,这个味道太‘贵州’了!”
下午5点,狂欢渐息,但经济涟漪仍在扩散。“卖姜茶啦!驱寒防感冒!”几位茶饮摊主敏锐推出暖饮服务,为浑身湿透的参与者送上贴心的暖意。手机维修摊前也排起队,“手机进水急救”的招牌刚立起,就有五六名湿漉漉的年轻人焦急等候。
非遗摊位前人流虽稍减,但热度未退。蜡染阿婆正在打包几位游客定制的小方巾,银匠杨师傅也接到了几个定制银饰的预约。土陶艺人的几个特色水罐被几位懂行的收藏爱好者买走。“没想到泼水节也能让老手艺被这么多人看到、喜欢,”杨师傅感慨道。
“今天流水很不错!”经营百货的赵老板清点着摊位上所剩不多的一次性毛巾,盘点着手机里密集的收款记录,笑得开心。他的摊位上,除了热销的一次性毛巾,也顺带卖出了不少印有贵州风光的明信片。
“希望以后能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也多多参加!”暮色渐沉,摊贩们推着空货车或收拾着满载收获的行囊离去,脸上掩不住疲惫与更浓的喜悦。广场上蒸腾的水汽与喧闹已渐渐消散,但这场由水花浇灌、由一碗碗冰粉、一份份小吃、一块块蜡染共同织就的“泼”财生机与浓郁烟火气,融入贵阳夏夜,诉说节日的欢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王华 汪林静陈伟豪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