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诊林师,方知湿疹治疗非止于皮,关键在于阴阳辨证与六经定位。 一问:湿疹治疗为何首重阴阳辨证? 学生问:我们在临床见到许多湿疹患者,皮损表现千变万化,有的红肿渗出,有的干燥脱屑。
您始终强调“首辨阴阳”,能否请您讲解阴阳辨证在湿疹治疗中的核心意义? 答:阴阳乃医道之总纲。
湿疹虽发于皮肤,然其根本在于体内阴阳失衡。
阳证湿疹多表现为皮肤红肿、灼热、渗出明显,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常伴口渴、心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或滑数。
此乃阳热亢盛,湿热蕴结肌肤,治当清热利湿,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草泻心汤等。 而阴证湿疹则见皮肤干燥、肥厚、脱屑,瘙痒时轻时重,遇冷加重,常伴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此乃阳气不足,气血不能濡养肌肤,治当温阳养血,方选温经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我曾治一女性患者,湿疹反复发作5年,皮损色暗,皮肤干燥脱屑,伴手脚冰凉,唇口干燥。
此乃典型阴证湿疹,属厥阴病血虚寒凝,投以温经汤加减,12剂而愈。
又治一9岁儿童,全身皮肤瘙痒,无汗出,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此属阳证湿疹,太阳阳明合病,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7剂而瘙痒大减。 阴阳辨证为湿疹治疗之第一要义,方向明确,方药才能精准。 二问:六经辨证如何指导湿疹的经方选方? 学生问:老师,您治疗湿疹常运用六经辨证,同一皮肤病,有的从太阳阳明论治,有的从少阴厥阴论治,其辨证要点何在? 答:六经辨证是仲景学术之精髓,湿疹虽为皮肤疾患,然其病位可涉及六经各层次。 太阳经表证湿疹多见恶寒、无汗、脉浮,皮损多偏于上半身,宜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开表散邪,此方乃麻黄汤之变方,专治“瘀热在里”之黄疸或瘙痒。 阳明经里热证湿疹则见红肿渗出明显、口渴、脉滑数,宜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利湿,此方寒热并用,调和脾胃,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证。 少阴经阳虚证湿疹多见畏寒、肢冷、脉沉细,皮损干燥脱屑,宜用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此方扶正祛邪,通达表里。 厥阴经血虚寒凝证湿疹多见唇干脱皮、手脚凉、心烦、脉沉细,宜用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此方调和阴阳,补虚化瘀。 我曾治一43岁女性,双手湿疹反复发作,伴怕冷、便溏、舌淡润、脉沉细。
辨证为少阴阳虚,方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合方加减,服药后湿疹、荨麻疹均愈。
此案体现了六经辨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三问:温经汤治疗湿疹的方证要点与临床运用? 学生问:老师,您用温经汤治疗湿疹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通常我们认为温经汤是妇科专方,为何用于治疗湿疹也能取得良效? 林师答:方证对应是经方应用之关键。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其方证要点为:血虚证、血瘀证、里寒证、虚热证四证俱备。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补血化瘀;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祛湿降逆。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湿疹患者若见皮肤干燥、唇口干燥、手脚冰凉、心烦、月经不调等症,即为温经汤证。
我曾治一5年湿疹患者,表现为鼻部及口唇湿疹,唇干脱皮,手脚凉,口苦心烦,舌淡润,水滑舌,脉沉细。
此乃厥阴病夹痰湿,投以温经汤加薏苡仁、苍术,12剂而愈。 温经汤治疗湿疹的奥秘在于其能调理整体气血,改善血虚寒凝之体质,不仅治皮更治人。 四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甘草泻心汤在治疗湿疹时如何鉴别使用? 学生问:老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甘草泻心汤均可用于湿热型湿疹,临床如何鉴别使用? 林师答:两方虽均治湿热,然病位病机有所不同。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瘀热在里,身必黄”,为太阳阳明合病,表实无汗而里有郁热。
方中麻黄、杏仁开表散邪;
连翘、赤小豆清利湿热;
桑白皮替代生梓白皮泻肺利水;
姜枣草调和营卫。
本方适用于湿疹见无汗、身痒、舌红、苔腻者。 我曾治一9岁患儿,全身瘙痒9年,无汗出,大便不规律,寐差,舌淡尖红,苔白腻,脉数。
此属太阳阳明合病,表实无汗,里有郁热,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祛风养血之品,7剂而瘙痒大减。 甘草泻心汤则主治心下痞硬、烦热、下利等证,为中焦湿热,脾胃失和之证。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
干姜、半夏辛温化湿;
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本方适用于湿疹见胃肠症状明显,脘痞纳差,舌苔黄腻者。 我曾治一7年湿疹患者,辨证为厥阴病夹有水湿、湿热,选用甘草泻心汤合皮肤解毒汤、四物汤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两方鉴别要点在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偏治表闭里热,甘草泻心汤偏治中焦湿热。 五问:湿疹治疗中如何运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 学生问:老师,您治疗湿疹常加入养血活血之品,如四物汤之类,体现了“治风先治血”的思想,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用药经验。 林师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乃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所提出的重要理论。
湿疹虽表现为风痒,然其根本与血分密切相关。 血虚风燥型湿疹多见病程长久,皮肤干燥肥厚,脱屑瘙痒,脉细。
治当养血润燥,方用四物汤合祛风之品。
方中地黄滋阴养血,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敛阴和血,川芎活血行气。四药相配,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我曾治一慢性湿疹患者,皮肤干燥明显,加入地黄、当归、白芍等清热滋阴、养血活血之品,皮疹明显好转。
又治一患儿,皮肤干燥,唇易裂,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基础上加入四物汤养血润燥,疗效显著。 血瘀风盛型湿疹则见皮损色暗,肥厚粗糙,舌暗有瘀点。
治当活血化瘀,可在方中加入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之品。 血热风动型湿疹见皮损鲜红,灼热瘙痒,舌红脉数。
治当凉血息风,可用生地黄、赤芍、丹皮等凉血药物。 临证时我常根据血分病变的不同性质,灵活选用养血、活血、凉血之法,使血分调和则风邪自灭。 六问:湿疹治疗的整体调理与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学生问:老师,经方治疗湿疹取得佳效后,如何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在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什么? 林师答:湿疹乃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须标本兼顾。
症状缓解后,需重视整体调理以防复发。 饮食调理方面,湿疹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甜腻及海鲜发物。
阳证湿热型应避免羊肉、辣椒等温热之品;
阴证血虚型可适当食用红枣、黑芝麻等养血润肤之物,但须防过度滋腻碍胃。 生活起居方面,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刺激。
同时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累,因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影响湿疹康复。 情志调摄亦十分重要,忧思郁怒会损伤肝脾,影响气血调和。
我曾治一女性湿疹患者,病情反复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经疏肝健脾治疗后始得稳定。 皮肤护理方面,应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不同方法:
湿热浸淫证渗出明显时应注意清洁消毒,避免感染;
血虚风燥证则需加强保湿,防止皮肤干燥。 中医治疗湿疹强调整体观念,症状消退后仍需继续调理体质,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方能根治不复。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