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出游记录#
土方结算运距之争终结 新规下的风险与机遇 企业如何破局
土方结算。不再为运距吵架了。24版新清单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运距描述消失了。风险转移了。你会算账吗?
土方工程的利润,藏在每一公里的运距里
以前结算争议的焦点。运距。5公里报成10公里。甲方要调低。施工单位要加钱。来回扯皮。新标准一刀切。不再描述运距。投标人自己考虑。自己承担风险。
新规下余方弃置清单子目单独设立。工作内容明确包含装卸、外运、消纳。这意味着什么?报价时必须一口价包干。后期想因为实际运距增加而调整?几乎不可能。
01 规则巨变:从保姆式清单到风险自担
2024版《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标准》带来根本性变革。土方工程分为三部分:A.1单独土石方、A.2基础土石方、A.3平整场地及其他。
最大的变化在项目特征描述。旧规则要求描述运距。新规则只写土石类别。运距多少?投标人自己看着办。
弃、取土运距可以不描述。但应注明由投标人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自行考虑,决定报价。这句话把风险彻底转移。
同时工作内容全面扩展。余方弃置包含施工现场到指定弃土点所有装卸运输。包括建筑垃圾消纳和处置。一个子目全包干。
02 现实冲击:项目经理的37万学费
老周的经历很说明问题。八年经验的土方项目经理。上月投产业园项目。按5公里运距报价。
现场勘踏发现最近消纳场关门。实际运距15公里。按老规则可以申请变更。按新规只能咬牙干。结果赔了37万。
他连夜重做成本模型。把城市周边所有消纳场的位置、收费、容量拉成表格。再计算油价、路桥费、车辆周转率。得出红线:超过12公里直接放弃投标。
03 法律视角:如何理解“自行考虑”
招标清单中所有与土方运距有关的项目特征描述均为“自行考虑”。这是否属于描述不清?
从司法实践看。“自行考虑”不是约定不明。而是行业通行做法。要求投标人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自行报价。
但存在例外情况。如果合同履行中签证写明运距。法院可能推翻“自行考虑”并据实结算。工程量变化巨大时也可能据实结算。
04 成本重构:建立动态报价模型
新规下不会算账的团队将被淘汰。智能报价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动态成本模型。
三大数据基础缺一不可:消纳场坐标、收费、容量实时数据库;油价、路桥费、车辆周转率动态参数表;历史项目成本数据分析系统。
老周的经验值得借鉴:消纳场信息开标前必须实地跑一遍;成本参数每周更新;设定红线距离坚决不投。
05 争议解决:从预防到处理的全流程
虽然新规减少了争议空间。但争议仍会发生。需要建立全流程防控体系。
投标阶段:深入研究招标文件。现场实地勘察。明确风险范围。
施工阶段:及时办理现场签证。特别是运距变化的确认手续。
结算阶段: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变更工程项目单价确定原则处理争议。
土方行业正在洗牌。会算账的团队迎来新时代。他们用数据说话。用模型决策。不再依赖后期扯皮获取利润。
北京、深圳、成都三地消纳费过去三年涨了40%。油价每涨0.5元。每方土运输成本上浮0.8元。这些数据必须塞进报价系统。
把运距争议抛在脑后。新规则下风险与机遇并存。会算账的人。正在安静地收割市场。
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