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蓝色的粗布衣服堆成了小山,不远处的山坡上便是经历轰炸后四散零落的木屋柱头;隔着浑黄色的江水,吊脚楼仿佛看不到边,轰炸引发的大火、浓烟直窜天空……
这是1941年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卡尔·迈当斯拍摄的重庆大轰炸的照片。不同于大家过往看到过的很多历史照片和纪录片都是黑白的,前述这些画面都是彩色的!
即日起,大家走进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就能近距离重温到80多年前的那些血色记忆留下的震撼。8月25日下午,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旅游委、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共同承办的“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在这里正式开展。
展开剩余81%1941年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卡尔·迈当斯拍摄的重庆大轰炸系列彩色照片。
1941年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卡尔·迈当斯拍摄的重庆大轰炸系列彩色照片。
“本次展览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战工作放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和中国共产党外事工作历史中进行了重点展示,着力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和未来影响。”在开展仪式上,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徐光煦介绍了展览情况。他表示,整个专题展立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策展理念,综合运用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艺术品及场景复原等多元展陈手段,依托文物档案资料还原历史场景,让“文物可感、档案可读、思想可悟”,增强观众代入感、体验感、获得感。
走进设于红岩革命纪念馆四楼展厅的现场,上游新闻记者看到,整个展览共分为“中流砥柱”“统战舞台”“国际宣传”“对外交往”“突破封锁”“守望相助”“不朽功勋”七个部分,共展出珍贵历史图片378张、文物史料档案85件(套)。
董必武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时使用的公文包。
“其中有不少是国家一级文物。”为记者导览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馆员丁英顺介绍,比如“毛泽东同志与三位美国士兵在红岩的合影相册”“董必武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时使用的公文包”等共15件(套)。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红岩村与来访的三位美国士兵合影相册。
丁英顺说,尤其值得关注的就是毛泽东同志与三位美国士兵在红岩的合影相册。“照片上和毛泽东同志合影的美国士兵当年因为抗战来到中国,他们自己拍了很多照片。当年,他们来到红岩村后,由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秘书处处长兼机要科科长童小鹏为他们拍下了和毛泽东同志的合影。”丁英顺说,1970年,这3人中的两位和后代一起回到了中国访问并又一次来到了红岩村。“当他们再次看到当年的合影后很激动,回国后就将自己当年拍摄的照片制作成相册捐赠给了红岩博物馆。”
“展览中还有5份档案资料是首次和公众见面。”丁英顺说,比如“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关于查扣外籍记者斯坦因由延安发至美联社电报”等。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外国报刊关于中国抗战的相关报道、照片等也是首次展出。
1939年5月2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关于重庆大轰炸的报道,标题为“5月3、4日大轰炸后重庆的方方面面”。
在丁英顺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比如1939年5月27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就用了一个整版、6幅大图的篇幅对重庆大轰炸作了报道。标题为“5月3、4日大轰炸后重庆的方方面面”,所选图片中满眼都是断壁残垣、浓烟滚滚和大量无家可归的人。
1944年2月6日,美国《周日星报》关于重庆抗战实况的报道,标题为《重庆——中国的战时心脏》。
而在1944年2月6日出版的美国《周日星报》上,也对重庆抗战实况作了大篇幅的报道,标题为《重庆——中国的战时心脏》。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日常工作)、市电影局局长管洪代表主办方致辞表示。当年在这里,南方局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外事、统战工作方针,有力巩固和扩大了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专题展从南方局统战工作入手,通过扎实的研究、翔实的史料、鲜活的表现形式,忠实呈现了南方局拓新国际宣传、拓展对外交往、拓宽统一战线的重大历史事实,充分展示了南方局忠贞为党、相忍为国的崇高精神境界。”
1943年统计的同盟国家重要报纸一览表(中国)。
据介绍,本次“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已成功入选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2025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系重庆市唯一入选展览。
该专题展将于8月26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旨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红岩精神,凝聚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实习生 张凯盈
发布于:重庆市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