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八十年前那场关乎中国命运的血战里,中国远征军竟然吃着快变质的大米和咸菜,在热带丛林里与日军死磕?有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真到战场上,补给难题有时比子弹要命。为什么一支肩负民族救亡的军队,伙食比敌人还差?背后的故事,比苦菜花还苦,比战壕里的子弹还扎心。这不禁让人纳闷:一场重要的国际合作,为什么中国远征军反而成了搭伙吃饭的“二等兵”?
说到二战时中国远征军与英美盟友的关系,那可真不是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一丈的和谐画风。英军说:“我们有面包牛肉咖啡矿泉水,标准比你们高点当然没毛病!”远征军反驳:“老兄我们自己人可是吃咸菜大米,米快发霉了不说,煮粥都能咬出沙子!”双方一拍即合?别想了,最初英军伙食标准虽然比国军好,但给到中国兄弟们就成了“洋和尚念经——水土不服”。什么牛肉、土豆、茶叶,对咱中国士兵来说,吃着不香,顶多靠土豆顶饿。你说,这伙食问题,到底是国军苦,还是盟友心太铁?更没想到,后面还有更窝心的呢。
接下来情况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比一层辣眼睛。有人回忆:最初的远征军两餐一锅饭,顶多来块腐烂的咸肉,常年养成浮肿病。英军带来的补给看着高级,士兵们有的嫌油腻、有的根本吃不下——这一口洋味,真不是每个人都能消化。有人站出来说,管它什么伙食标准,能填饱肚子就好。可问题在于战争哪有那么多“将就”?有人抱怨,“日军虽然穷横,但干粮都是自家口味。我们打仗光靠缴获日本罐头才不挨饿。”云南一带的百姓更是直言:“那时的远征军,能有条咸鱼就算奢侈了。”问要不要改进伙食?士兵笑说:“只要不再天天咸菜粥,再苦也能扛。”
本以为最苦就到头了,其实更难的还在后头。远征军在腊戍还能勉强补到给养,一过平满纳,全线断粮。副食品腐烂,三天两头没菜吃。后来有人才知道,英军其实对国军有点“歧视链”,自己人牛奶面包不断,给中国士兵的副食品只够塞牙缝,甚至还有发臭的肉罐头。指挥分歧也是家常便饭,合作成了甩锅现场。最狼狈的时候,士兵靠缴来的日本饼干充饥,这场仗还能怎么打?有人说:“这不叫打仗,这是饿肚子比赛。”前线士气跌到谷底,要不是史迪威和中国官员坚持改善伙食,说不定很多士兵都熬不过去。这场仗,究竟是和日本拼命,还是和饥饿赛跑?
就在大家以为苦难无解的时候,画风突然反转。英美决定全面为远征军提供新装备——衣服都是英国剪裁,美式皮鞋铁皮包脚,伙食从“乞丐餐”升级成“将军餐”:米饭、洋葱牛肉咖喱、奶酪、红茶、香烟、糖果轮番上桌,标准甚至赶超盟军自家人。这待遇一出,远征军士气高涨,有人开玩笑:“今天有肉明天有茶,打起仗来也更有劲!”不过实际供给并非人人均等——有的单位挂着英美招牌,伙食牛气冲天;也有部队青菜一盘难求,野外野战时吃的又成了没油水的罐头饼干。军官和士兵的伙食还拉开差距:“你喝牛奶我啃压缩饼干”,越分越细。
基层士兵日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饿肚子,但新问题又冒出来。有部队反映駐地不同,伙食天差地别。有的翻译人员待遇甚至超过普通军官,穿上美军制服,牛奶咖啡水果一应俱全。更扯的是,有了印度卢比的津贴,部分士兵还能下馆子吃中餐,可远征军主体还是红茶泡饼干顶饿。表面上吃穿已像样,实则补给线动不动就掉链子,再先进的装备也救不了饿。将士和后方的士兵待遇“一个天一个地”,原本以为解决了饿饭问题,却发现不公平更磨人。各路指挥官矛盾激化,和英军的战略分歧越来越深,大家心里都明白:在国际合作这张大桌上,中国家的碗筷最容易被挤到桌边。
说到这儿,有人要夸远征军坚强:“艰苦奋斗,坚持到底,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韧劲!”不过站在反方立场,咱们真该问一句:难道靠咸菜和红茶就能打赢世界大战?难道天降盟友,个个都想着让中国捞便宜?从伙食到装备的落差,看似已经补齐,其实又埋下了新矛盾。英美之所以大包大揽,是不是想管得更宽,掌握更多主动权?表面上给了糖果罐头和洋服,其实地方精兵还是一肚子苦水。你说让民心齐、军心稳,全靠将士硬撑,这办法好是好,但总让人怀疑:缺物资能培养斗志,可是物资有了,勇气就真的跟着来吗?国际合作,说穿了还是各家算盘打得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热血抗战,不一定需要豪华饭堂;可真要上场,还得先把肚子填饱。”这些矛盾,看似解决了,其实只是留到下一次爆发。
假如换成现在,打仗还能吃着咸菜配大米吗?有人觉得“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士兵就该吃饱穿暖”。别人打仗靠装备和补给,我们靠忍饥挨饿算不算精神胜利?你怎么远征军的悲壮牺牲到底是因为作战英勇,还是被国际盟友“区别对待”激发了血性?如果让你决定将来中国军队的伙食标准,是该追求“吃得苦中苦”,还是“吃饭先要吃好”?谁说豪华伙食和斗志不能兼得呢?评论区聊聊,你站哪一边?
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